文 雪忆柔人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而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还是选择自己想走的路?不要急于回答,毕竟前者纵然嗤之以鼻,却是当下最普遍的现实,后者虽是美好期待,终究很难到达。在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家庭的相处模式,看到了父母将无法实现的夙愿嫁接在子女身上的模样,看到了无法遵循内心喜好而走投无路的现实。这一切并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其实它就是大多数家庭的缩影,只是影响程度轻重的区别罢了。我们在《无声的告白》中看到了家庭成员的共生和共噬,即便是原生家庭也有无法察觉或者未曾在意的“殇”。当悲剧来临时,或许才是觉醒时。大概因为伍绮诗的华裔身份,她将中国人委婉的情愫表达表现地淋漓尽致,《无声的告白》像汩汩细流,直达心底,翻涌起震撼人心的力量。故事是平缓的,意义却是深刻的。本书的开局就点题:“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如果你把它当作悬疑剧来看,可能会令人失望。《无声的告白》想表达的不止于揭露一场死亡的真相,作者力图穿透真相直击心底,通过分析“致死”的原因,给世人以警钟长鸣。莉迪亚是本书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混血女孩,虽然她有一半的亚洲基因,但是却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容貌和聪明才智。莉迪亚是这个五口之家众星捧月一般的存在,她是家庭希望的传承,更是父母情感的寄托。这样一个天之娇女在留下了一本空白日记本后就消失了,最后警方在湖中央找到了她的尸体,那些暗藏在宁静表面之下的家庭矛盾,也一点点浮出了水面。一、母亲的精神控制,是悲剧的根源中国人常说“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母亲是一个家的风水”,母亲这个角色在任何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她的三观和性情深深地影响着子女,她是家庭和谐最主要的因子。①第一个决定:嫁给爱情却不甘爱情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就是一个对家庭影响极大的女子,她明明可以成为一个追求事业的成功女性,却甘愿为家庭牺牲成为了一个相夫教子的主妇。玛丽琳年轻时不顾母亲的反对,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执意嫁给“爱情”,甚至选择了跟一个亚裔男子成婚。这在当时的美国来说,是极其轰动又极易受到歧视的事情。然而玛丽琳却执着地投入到爱人的怀抱,并向往着美好的家庭生活。经历了柴米油盐的乏味生活之后,玛丽琳在母亲的葬礼过后突然恍然大悟。“我的母亲总想着掌控我的人生,可是,这是我的人生呀,我以后一定不会像她那样,不,我不能活得像她一样。”是的,玛丽琳仿佛看到了母亲围绕厨房的一生,这一刻玛丽琳觉醒了,莉迪亚的噩梦也开始了。图片来自网络②第二个决定:母爱是抛不开的责任从母亲葬礼返回的玛丽琳,做了人生第二个重大决定:她决心重返校园,捡起自己最爱的医学。为此,玛丽琳精心地为家人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然后毅然抛下了5岁的莉迪亚人间蒸发了。这件事为莉迪亚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痛,从此她变得敏感不安,每一次推开家门都渴望看到母亲的身影。直到玛丽琳发现自己身怀有孕,放弃了所学课程重返家中,莉迪亚在欣喜之后又开始惴惴不安,她担心推开家门又会不见了母亲的身影。玛丽琳做梦也想不到,她的一次任性为女儿的命运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图片来自网络③第三个决定:爱的绑架即爱的碾压回归家庭的玛丽琳重披母爱的圣衣,这一次她做了人生第三个重大决定:她要将未完成的梦想转嫁给心爱的女儿,由她来代替自己逐梦。从此,莉迪亚的圣诞礼物变成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书,玛丽琳精心地照顾着女儿的饮食起居,而后温柔地督促她学习。我们甚至能想象莉迪亚强压内心不愿时,脸上勉强的表情有多么令人心疼。这对母女是不是像极了《小欢喜》里宋倩和乔英子的关系?用表面的祥和维持内心的剑拔弩张。一切因果皆有原由。玛丽琳的原生家庭迫使她成为了一个叛逆又好强的女生,母亲对她的期待像一个轮回再次投映到了莉迪亚身上。玛丽琳曾经渴望挣脱的枷锁,却正中靶心地套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她用温柔又强势的母爱镇压着莉迪亚的成长,她自以为是的关爱疯狂地蚕食了女儿的心。在《我家有小子》的一档综艺节目里,我们认识了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她就是演员朱雨辰的母亲。曾经《奋斗》中的帅气小伙,如今年近四十却被母亲操控着人生,强势的母爱成了棒杀。那些以爱之名的宠爱,究竟是“为了你好”还是“为了自己心安”?这是值得引起每一个人思考的话题。母亲本应是温柔的抚触和善解的人心,而在玛丽琳的精神控制下,莉迪亚逐渐走向了失控。二、父亲的情感操纵,是悲剧的推手莎士比亚说:“了解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无疑是一个好爸爸,他品行纯良、性格温和,可他只是个关心“表面需求”的父亲,更是一个不懂踏足妻子内心的丈夫。①以爱之名其实是强加于人詹姆斯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作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甩掉身上“中国佬”的标签。因为他的父亲是冒名顶替偷渡到的美国,他试图让自己和卑微的父母划清界限,他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像美国人,还要勉强自己谈论不喜欢的关于“西部牛仔”的话题。然而不管他多么努力,都无法掩盖黑头发、黄皮肤的身份,他习惯了各种嘲笑。在贫苦的原生家庭影响下,即使有七年哈佛学习生涯,都未曾阻止他骨子里的敏感和自卑深入骨髓、肆意疯长。詹姆斯渴望融进社会的群体中,他期待着不被当作异乡人或者异类。于是,他伪装着自己善于社交的事实,时刻提醒莉迪亚要拓展朋友圈,要有更丰富的课余生活。一边是紧张又严厉的母亲,一边是惬意又放松的父亲,莉迪亚夹在中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她小心翼翼地遵从着母亲的安排,做一个听话又努力的乖乖女;还要努力配合父亲的演出,假装自己在学校有多么受欢迎,这样几近“人格分裂”的表演终于为她的死亡埋下了祸根。②关怀表面便错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