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校长与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合影留念

编者按

7月5日上午,邱勇校长与来自不同院系的28位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在校史馆展开座谈。这些毕业生中,有的将赴海外继续科研学术之路,有的将作为选调生支援祖国基层建设,有的将到中国本土科技公司任职,有的将留在清华深造,有的选择从军报国,还有的投身自主创业……毕业之际,大家的选择也正如邱勇校长在座谈会所提及的:这所学校永远支持学生多样化展示自己。

邱勇校长与研究生毕业生代表们具体聊了什么?让研读间为你独家揭秘!

毕业学子心声

化工系博士生唐城毕业后将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做博士后。他谈到了在博士期间收获的高境界学术的价值塑造:能否在已有的基础和成果上跳出来,独立发现、提出、研究,继而引领一个对学科或者产业有重大意义的方向。唐城说,这种思考和锻炼是清华给予的重要收获,同时也是一种清华人的担当。谈起未来的规划,唐城希望今后有机会回到清华,从学生变成老师,回报母校和国家。最后,唐城表示感谢清华的培养,也感谢在清华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乔丹丹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一职,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传播与弘扬在清华园积累的知识与感悟。乔丹丹除了分享自己求职海外高校的经历,还表达了毕业之际对这个园子的留恋:「每天骑车路过经管学院都会拿出手机拍那一侧的梧桐,毕业脚步匆匆,一物一景都有特殊的含义。」

▲经管学院博士生乔丹丹分享求职海外高校的经历

医学院博士生鄢晓君是一名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学生,毕业后作为联合创始人在北京成立生物技术公司。鄢晓君分享了选择创业的初衷。她认为科研的东西不应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需要投入社会,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同时鄢晓君也感谢学校的培养,让她有机会看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一步步实现。

软件学院博士生郭雨晨研究领域为图像检索,将留在清华自动化系做博士后。他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已应用于全国十余个省市,服务数百万用户。在座谈会上,郭雨晨与大家分享了从他年入学念本科到博士毕业这9年里学校的变化。他切身体会到学校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顶尖会议交流。

工程物理系博士生胡庆东将作为选调生赴石家庄市委办公厅工作,扎根基层、奉献国家。胡庆东在读期间,先后担任校研会学术部部长、校研会副主席、校研团副书记,获林枫辅导员奖。胡庆东说,在校研团研会的工作经历让他从喜欢这种工作氛围上升到了一种情怀。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生工作,都让他收获很大。在他看来,科研教人求真,情怀使人从善,两者的结合让他在选调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人文学院的戈雅(GaiaPerini)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国际学生,毕业后将回意大利担任博洛尼亚大学中国文学老师。戈雅谈到了自己几年前来清学交换的经历:「尽管只有短短一个学期,却在自己心中埋下了来清华的种子——必须学好中文,我想跟中国知识分子谈话。」戈雅还表达了对清华的感激之情,让自己有机会可以与众多优秀的中国学者对话,让自己能够有机会「从中国的角度去看待中国问题,将西方理论和中国的方法结合起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座谈会现场

法学院硕士生王伟忠毕业后将赴西部基层政府工作。在清华求学期间,王伟忠多次参与甘肃秦安、广西都安的扶贫实践。实践期间,王伟忠深入到基层一线,认识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基层工作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渐渐树立了到基层工作的信念。王伟忠提起了一位师姐曾说过的话:「回到相对落后的家乡,因为接受了清华的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希望家乡能摆脱贫困。」

建筑学院博士生孙昊德将赴英国剑桥大学马丁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分享了他学术志趣的养成和作为「双肩挑」辅导员的锻炼,表示「双肩挑」一直是清华的传统,辅导员的身份让自己能够「与同学一起成长,勇于担起集体的责任和荣誉」。他希望学成归来后能够投身到中国的建筑科研工作之中,以专业知识报效祖国。

能动系博士生于海童将进入深圳大疆创新有限公司任相机系统工程师。除了专业科研外,于海童爱好摄影,个人作品《时光机:清华园的延时摄影》曾在历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晚会播放。于海童讲述了他在清华大学艺术团摄影队的经历,以天文摄影为例,向大家展示了理工科和艺术相融合产生的独特魅力。

苏世民书院硕士生魏子易(JosephWilson)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国际学生,毕业后计划前往剑桥大学从事肿瘤学方面的研究。他说,他希望通过自己对生物工程、商业及政治的热情构建一个可以将三者联结在一起的桥梁,弥合三者之间的缺口,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临别之际,他对清华充满了感激:「或许有一天你会离开清华,但是清华永远不会离开你。」

▲苏世民书院硕士生魏子易分享在清华的收获

数学系硕士生鲍敏应征入伍,自主选择去部队工作。她向大家介绍了专业训练对自己学习能力、钻研精神的培养,以及担任本科生带班辅导员的经历对自己的心性和办事能力的锻炼。她还分享了自己选择去部队工作的感想,认为在军队的大熔炉里锻炼,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并且能够投身国防事业,将所学应用到科技强军的战略上,是一件很有价值感的事情。

法学院硕士生买尔旦·米吉提是一名新疆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学生,将于毕业后回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担任法官助理。买尔旦·米吉提将「回到家乡」形容为一个受恩与报恩的过程。他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响应祖国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清华人应该有的担当。」

核研院博士生张笑寒将任职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多才多艺的她在校期间曾担任学生艺术团国标队业务队长。座谈会上,张笑寒也谈起了与清华深厚的感情:她的爸爸毕业于清华留校任教,爷爷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奶奶曾工作于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她,自小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希望清华这个「家」能越来越好。

校长寄语

▲邱勇校长在座谈会上讲话

首先,邱勇校长认真听取、记录下大家的发言,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一一回应了同学们对母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在清华未来的校园建设和规划方面,邱校长表示我们要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开放校园、智慧校园」。清华虽然目前已经局部实现了无障碍通行,但是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要继续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始终把大学校园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在教学方面,邱校长提出,课程设计上,总学分要减少,课程量要减少,但是课程的挑战度要增加,学生自修的课程数要增加;教师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学生,要挑选一流的教师、争取聘用学科内的顶尖人才来清华任教。

▲座谈会现场

随后,邱校长对同学们即将毕业表示祝贺。他说,作为校长、教师,最重视也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看到同学们在锻炼中成长、在经历中收获,深感欣慰。「每一个选择,只要是经过认真的思考,适合自身的发展,都是好的,作为母校都会支持。」

对于清华传统文化精神和校训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邱校长解释说:「不息,即没有停止,这是终生的事情。」作为清华人,无论何时何地,积极向上、主动担当的「自强」精神是永不停歇的。面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学校支持每一位同学经过深入思考作出的独立抉择,鼓励每一位同学坚定决心,矢志追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面对开放创新的时代,邱勇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各位同学提出两点期望。一是希望大家「人文日新」,更加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拥抱时代,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坚持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二是希望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思想的成熟和内在的强大,始终牢记对意义的追寻和价值的追求,在学习与提升中实现自己的不可限量。

最后,邱校长亲切地告诉大家:「有校友的地方,就是清华。不论大家身在何方,距离母校有多远,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文字

圈圈正月

摄影

石加东

编辑

王C

责编

国铵

研读间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phm.com/zzyyy/121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