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由于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颏转向对侧,久之可致面部变形。也有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本章不讨论。

  病因病机

  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初起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目前有许多说法,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也有认为分娩时期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另外一种说法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所致,且与生产过程无关。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胎位不正或后天损伤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而发,属“项痹”范畴。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软坚散结,理筋整复气滞血瘀者辅以活血化瘀;气虚血瘀者佐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痰。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仰卧位:用拇、示、中三指或示、中二指夹住患侧肿块部位或整个胸锁乳突肌,施以柔和有力的双指揉或三指揉3分钟;拿或捏患侧胸锁乳突肌(桥弓穴)3分钟。

  (2)患儿取仰卧位或家长抱坐位:用轻柔的拿、揉法作用于斜方肌等颈项部相关肌群及健侧肌群3分钟。

  (3)患儿仰卧位: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再次按揉胸锁乳突肌3~5遍;用轻柔的拿法自上而下再次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3~5遍;用缠法或振法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肿块部位约一分钟;按揉风池、翳风、天柱、肩井、缺盆穴,每穴约半分钟。

  (4)患儿仰卧位:双手扶患儿头颞侧,两手同时用力沿颈椎纵轴方向拔伸,持续约1~3分钟,顺势做颈项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的被动运动,每侧约3~5次;一手置患侧肩部,另一手扶患侧头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尽量向健侧扳动,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次持续1~3分钟,连续做3~5次。

  3.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延长肿块部位的按、揉、拿、捏时间,并在肿块部位施以较重的缠法和振法。

  (2)气虚血瘀: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延长拿、揉颈项部健侧相关肌群的时间;捏脊3~5遍,自上而下依次按揉颈胸段华佗夹脊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3~5遍。年长儿可配合适当的矫形固定法。

  适宜技术

  1.颈肌药物热敷:取伸筋草、透骨草、茜草、五加皮、樟木片15克,乳香、没药、当归、赤芍、红花、泽兰、威灵仙各10克,水两升。文火煎至一升后,稍凉,用毛巾浸药后拧干敷于患处,注意勿烫伤皮肤。

  2.手术疗法:适用于6个月到12岁采用非手术疗法失败或斜颈明显的患儿。常用的手术是直视下切断胸锁乳突肌在锁骨和胸骨部的肌腱。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该肌的功能,故在治疗过程中,该肌起止点的治疗及被动运动极为重要。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期间若能配合中药热敷和家庭按摩,则疗效更好(中药热敷:桂枝、老柴草、伸筋草、路路通、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水外敷患侧胸锁乳突肌部位,每日两次,每次约15分钟。家庭按摩:家长可在患儿颈项部用示、中、无名指螺纹面施以轻柔的揉法和摩法,以肿块处为主,同时结合头颈部的被动屈伸和旋转运动)。

  2.当与骨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相鉴别。

  3.及时发现,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在一岁内治疗。当肿块消失后,应继续推拿,直至颈部活动正常为止。

精品文章推荐:

小儿肌性斜颈宜尽早正规推拿治疗,家长千万不要傻傻的等待!

“歪脖子”在医学上又称小儿斜颈,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属先天性的原因有肌性斜颈和脊椎发育畸形。后天性的原因有冷风侵袭、感染和创伤导致的急性斜颈,由于眼睛斜视导致的眼性斜颈,还有一种痉挛性斜颈。最常见的是先天性肌性斜颈。该病在早期进行正确有效推拿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得以治愈。

小儿肌性斜颈如果发现的早,就可以及时的按摩纠正,不需要手术的。如果一直没注意,孩子越来越大,骨性已经长好,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而且会给您的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小儿斜颈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本病应及早治疗,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一、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常见的病因如下: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4、感染性肌炎所致。

5、遗传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婴儿哭闹。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颈部B超: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四、诊断

颈部歪斜,头喜偏向患侧,晚期有头面部畸形,有胎位不正或臀位产史。颈部B超:患侧胸锁乳头肌可见包块。X线表现:颈椎未见骨骼改变。

五、治疗

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越早效果越好,医院推拿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的推拿治疗

河南中医院推拿科张世卿教授提出了小儿肌性斜颈六部推拿法:

1、患儿取仰卧位,用拇指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施以推擦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防止擦破皮肤,可先涂润滑剂(滑石粉,爽身粉均可)。

2、用拇指按揉患侧以放松局部再用中指、食指在患处自上而下地左右揉动,以舒筋活血、缓解痉挛。

3、用拇指、食指于患处两侧进行左右捏拿、弹拨,以消散结块、增加血液循环。

4、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切忌用暴力),使之舒通气血,分离黏连。

5、右手托扶患儿前下颌处,另一手抱住头枕部,把头略往上牵拉,然后向左右方向旋转,在旋转法施行完毕后,将头部做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摆动。用力不宜过猛,操作要柔和,速度不宜太快。

6、如果出现高低肩、脊柱侧弯、长短腿等情况,要配合脊柱软组织调整手法。

掌上君温馨提示:

(1)本病当与骨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眼源性等斜颈相鉴别。

(2)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一般在出生3个月以内开始治疗更好。当肿块消失后,应继续推拿,直至颈部活动正常为止。

(3)亲人或者保姆要根据不同的病变位置,选择自己在喂奶和睡觉时的位置关系。比如说孩子是右侧斜颈,就要在喂奶和睡觉时把孩子放于您的左侧,反之亦然。

(4)斜颈患儿,还应注意检查是否伴有其他先天畸形特别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医院拍双侧髋关节X线加以确诊)。

(5)小儿不宜过早直抱,防止发生姿势性斜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phm.com/zzyyy/17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