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颈椎患病比率约为3.8%—17.5%,且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传统医学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发病的病机,牵引能够拉开椎距、减轻椎盘压力、恢复“骨正筋柔”状态、达到治疗目的。影响牵引疗效的主因有牵引体位、牵引重量、牵引时间和牵引角度,牵引实践力求以上因素最佳组合。

牵引体位

颈椎牵引体位分为坐位和仰卧位和半卧位三种。

根据生物力学观点,仰卧位时颈椎维持其原有的曲度牵引,可尽可能地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加重原有病情。而坐位牵引下,颈椎生理曲度减小,颈部与牵引力对抗,牵引结束后颈部会有酸痛。卧位下,颈部肌张力降低并处于松弛状态,本体感受器及椎动脉颈交感神经所受刺激减小。

牵引重量

牵引重量是影响椎体间机械性分离的重要因素,大约体重7%的拉力即可使颈椎间隙分离;颈部肌肉、椎间盘、韧带等组织的形变能力有限,椎间隙的分离也是有限的。颈椎病牵引拉伸长度最长的牵引力为体重的15%—20%,当牵引力超过体重的25%,椎间隙不再随牵引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椎间隙并非分离越大越好。超过15kg牵引力会造成颈部疼痛。

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可以保证牵引效果。根据牵引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时牵引和短时牵引。时间的控制应根据牵引力的大小而决定。牵引力较大时则牵引时间稍短(5—15min),反之则稍长(20—30min)。具体的重量与时间要根据实况进行选择。根据牵引连续性又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间歇牵引可使得颈部组织通过紧张和松弛的交替作用及其低频的刺激,减轻局部肌肉的运动负荷,使扭曲的颈动脉得以伸展,有利于改善大脑和肌肉的血液循环。持续牵引可以使脊柱节段每一椎间隙获得相同的宽度,从而缓解突出的椎间盘对脊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并有助于脊神经根部炎性水肿的消散。且持续牵引放松后会产生压迫充血性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也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牵引角度

牵引角度通过力的作用方向调整颈椎受力情况,恢复其内外动态平衡,维持其力学结构的稳定性。牵引角度可分为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不同角度决定颈椎的最大应力位置,牵引角度小则最大应力位置靠近上颈段,反之则逐渐下移。小结

牵引治疗颈椎病被广为运用,但因患者个体差异、病情差异,参数的调节在颈椎牵引中显得至关重要。现有的颈椎牵引器如能进行动态牵引,并能有效调节牵引时间、牵引角度,就能避免患者在治疗上的不便及不适感。对于牵引器的改进,除了可以精确调节参数、增加舒适度,还需注重颈部结构的平衡与稳定。

目前临床上牵引治疗颈椎病还存在改善空间,但随着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对颈段脊柱解剖的不断认识,规范化颈椎牵引临床路径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西安白癜风专科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phm.com/zzysm/31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