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整理发表,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颈椎损伤可分为两大类:上颈椎损伤及下颈椎损伤 上颈椎损伤1.枕骨髁骨折 枕骨髁骨折是罕见的骨折 约1/3枕骨髁骨折合并寰枕关节脱位 常见于无意识患者,经CT检查发现。颈椎平片极少显示这种骨折 枕骨髁骨折的Anderson-Montesano分型 环椎侧块向外侧移位 2.寰枕关节脱位 寰枕关节脱位的患者大多死亡,极少数幸存患者通常残留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第Ⅸ~第Ⅻ对脑神经 常在颈部损伤导致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 高分辨率CT常可显示此类损伤 Traynelis分型 脱位类型 描述 Ⅰ型 向前移位 Ⅱ型 纵向分离移位 Ⅲ型 向后移位 寰枕关节半脱位 枕骨大孔后缘相对于颈1椎板线向前移位 枕骨髁移出枕骨髁间窝 枕骨斜坡后缘线与齿状突前缘线相交 齿状突尖端、颅底点及枢椎后缘线与颅底点的距离大于12mm 3.寰椎骨折 寰椎骨折相对罕见。发生孤立损伤的几率不足50%。 因该节段的椎管较宽大,骨折很少造成神经症状。但常可以观察到脑神经损伤的表现 前后位开口像可评估寰椎侧块与枢椎侧块的位置关系。如果双侧寰椎侧块相对枢椎侧块的移位超过6.9mm,可诊断横突骨折及潜在不稳定 CT是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检查 寰椎骨折的Levine-Edwards分型 骨折类型 描述 Ⅰ型 后弓骨折 Ⅱ型 侧块骨折 Ⅲ型 经典的Jefferson骨折或爆裂骨折 Jefferson骨折 颈1五处骨折,移位不明显,平片难以发现。 4.寰枢椎旋转半脱位 儿童的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相对多于成人 常见症状包括颈痛,并伴有斜颈、枕下疼痛及颈部旋转受限 侧位像有助于判断有无咽后软组织肿胀 影像学检查包括:开口位像(观察齿状突)、颈椎侧位像(±前屈后伸位像)、动力位像、CT及MRI。动态CT可确诊此类损伤。MRI有助于诊断或排除横韧带撕裂 Fielding-Hawkins分型 类型 描述 Ⅰ型(最常见) 单纯旋转移位,而无向前滑移(半脱位) Ⅱ型 旋转移位,寰椎向前移位3~5mm Ⅲ型 旋转移位,寰椎向前移位5mm Ⅳ型 旋转移位,伴向后移位 环枢关节脱位 5.齿状突骨折 Anderson-D’Alozo分型 骨折类型 骨折描述 Ⅰ型 齿突尖撕脱骨折 Ⅱ型 最常见,齿突基底部骨折 Ⅱa型 齿突基底部严重粉碎骨折 Ⅲ型 枢椎椎体骨折 6.创伤性枢椎滑脱 Effendi分型 骨折类型 骨折描述 Ⅰ型 无移位或移位<3mm无成角 Ⅱ型 移位>3mm显著成角 C3前上终板压缩 Ⅱa型 无移位显著成角 前纵韧带完整后纵韧带及C2~C3椎间盘破裂 Ⅲ型 C2~C3前移位 成角畸形单侧或双侧C2~C3关节突脱位 7.枢椎椎体骨折 枢椎椎体骨折通常是稳定的。 Fujimura分型 骨折类型 骨折描述 Ⅰ型 枢椎椎体前下方撕脱骨折 Ⅱ型 横突骨折经过枢椎椎体中央部 Ⅲ型 枢椎椎体的爆裂骨折 Ⅳ型 枢椎椎体的矢状面骨折 三维六自由度运动 基本点→以FSU上椎体的中心为原点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的轴。 Y轴→伸、缩和旋转。 X轴→前屈、后伸和侧移。 Z轴→侧屈和前后移。 下颈椎损伤Allen-Ferguson分型(按损伤机制)分为6型: 压缩-屈曲型 垂直压缩型 分离-屈曲型 压缩-伸展型 分离伸展型 侧方屈曲型 它揭示骨与韧带的生物力学缺陷并指导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的选择。 1、屈曲-压缩型 分期 骨折描述 Ⅰ期 椎体前上缘变钝 Ⅱ期 椎体前下缘骨折 Ⅲ期 椎体喙状骨折 Ⅳ期 椎体头侧骨折向后移位<3mm Ⅴ期 椎体头侧骨折向后移位>3mm 2、垂直压缩型分期 分期 骨折描述 Ⅰ期 上椎板或下椎板呈杯状 Ⅱ期 上椎板或下椎板杯状骨折,无明显移位 Ⅲ期 椎体粉碎或骨折块明显移位进入椎管 3、分离-屈曲型 4、压缩-伸展型 Allen-Ferguson分期 分期 骨折描述 Ⅰ 单侧椎板骨折 Ⅱ 双侧椎板骨折 Ⅲ 双侧无移位骨折 Ⅳ 双侧部分移位骨折 Ⅴ 完全移位骨折 5、分离伸展型损伤 Allen-Ferguson分期 分期 骨折描述 Ⅰ 前纵韧带断裂 椎体横行骨折 Ⅱ 移位骨折累及后柱 6、侧方屈曲型损伤 Allen-Ferguson分期 分期 骨折描述 Ⅰ期 不对称的椎体压缩 骨折单侧椎弓根骨折 Ⅱ期 移位骨折,对侧韧带撕裂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长按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北京哪个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