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长期震动: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时,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过大,可导致椎间盘退变和突出。同时震动亦影响椎间盘营养,对微血管的影响均可加速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2、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量较弱,日常生活中椎间盘受到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作用,易使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逐渐老化,导致纤维环易于破裂,而致腰椎间盘突出。 3、过度负荷:当腰部负荷过重,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如:煤矿工人或建筑工人,需长期弯腰取重物,腰椎间盘负重超过千帕/平方厘米以上时,即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4、外伤:由于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前厚后薄,当患者在腰部损伤、跌伤、闪腰等时,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而致椎间盘向后突出。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之一。 5、职业因素:比如:白领、司机、体力劳动者等长期处于坐位姿势,都很容易引起腰间盘突出。 6、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有色人种本症发病率低。 7、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8、炎症:这也是导致腰椎病的原因,因为患者椎间盘受到压迫,造成周围的神经、血管、脊髓出现问题,引起受压组织产生水肿、渗出、小的出血灶、粘连这些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症状: 1、腰腿疼痛:以持续性腰部钝痛多见,大多先出现腰痛,过一段时间后即出现腿痛,也可两者同时并见;平卧位减轻,端坐、站立或向前弯腰则加剧。腿痛主要是指放射痛,一侧或两侧都可有,一般起始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至足底或足背外侧或脚趾。 2、肢体麻木:患病时间较长后,常有主观麻木感,多局限于小腿、足背外侧、足跟、足底,可与腰痛并见,少部分可仅有麻木而没有腰痛。 3、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腰痛不适,下肢放射痛程度加剧,而当患者下蹲或平卧一些时间后,疼痛会逐渐甚至完全消失,而再行走后又会出现类似情况,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这个现象在腰椎管狭窄症中表现更为突出。 4、马尾综合征:有些严重的或特别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受损的表现。 5、下肢发凉:部分患者会出现小腿、足或整个下肢发凉、怕冷,两下肢对冷热的感觉有异常。 6、肌肉瘫痪:病程较长者会出现肌肉瘫痪,表现为自觉大腿或小腿变细,下肢无力,某些动作不能完成,如严重者足下垂,行走拖步等。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 1、可以轻轻的咳嗽一声或者数声,看腰疼是否加重。 2、仰卧位,然后做起,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可因疼痛而使膝关节屈曲。 3、仰卧位,自行或旁人用手轻轻触后腰部、腰椎正中及两侧,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压缩。 4、仰卧位休息后,疼痛仍不能缓解;可尝试在左侧卧位、弯腰屈髋、屈膝时疼痛症状能否缓解。 5、仰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并将患肢抬高,观察是否因疼痛而使其高度受到限制。 腰椎间盘突出基本预防: 1:最好的休息方式是睡硬板床;避免坐软沙发;避免久坐、久站;避免急转身,扭腰动作; 2:注意控制和去除喷嚏、咳嗽和便秘等造成腹压增高的因素; 3:注意保暖,以免肌肉、筋骨受寒邪侵入使病情加重; 4:拿重物时,腰要直,胸要挺,起身要靠下身用力。起身后稳住脚再迈步; 5:避免持重物,最好不超过5公斤; 6:不要做长时间按摩,易引起黄韧带增生肥厚,导致椎管狭窄; 7:避免跳或剧烈跑;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饮食注意: 禁忌食物 1:过咸、油腻、辛辣刺激食品会引起体内酸碱值的波动,加重疼痛症状。 2:少食肉类及脂肪较高的食物,容易引起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而导致病情加重。 宜多吃食物 腰椎间盘突出者胃肠蠕动慢,消化功能降低,故应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少食多餐,又因其活动量减少,更应限制饮食,以防肠胃负担过重。饮食中注意补充钙、镁、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B族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小虾米、海带等,多吃新鲜的水果,适当补充动物肝脏,饮食多样化,少喝可乐类饮料。 长按上图点击识别图中只看白癜风的医院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