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哦,祝大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前几天收到很多MM的留言 说想学“督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也是咱们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一起来看看吧 ▼ 督脉从字的表面含义上看,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从循行路线上看,督脉主要在背部,背为阳。 这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又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 为什么我们总要说“挺直你的脊梁”? 因为那里最展现人的精气神,所以,打通督脉,可以祛除许多疾病,国外医界专有整脊医学的分支,治疗效果极为显著,其实就是调整督脉。 增强督脉的气血供应,就能激发肾脏的先天之气。 督脉的功能 (1)“阳脉之海”当然要调节阳经气血。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所以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行脊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肾为先天之本,主髓通脑,主生殖,故脊强、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 《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所以督脉与人的神智、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脑是人的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而督脉的路线与脊髓有重复的地方。 督脉的作用 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能治疗: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进行治疗。 督脉循行路线 ▼ 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督脉穴位图 ▼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分别是: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长强(督脉穴;络穴) ▼ 位置:尾骨下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痫,洞泄,大、小便难,阴痒,尾骶骨痛。 腰俞(督脉穴) ▼ 位置: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脱肛,便秘,便血。 腰阳关(督脉穴) ▼ 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带下。 命门(督脉穴) ▼ 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虚损腰痛,遗尿,尿频。 悬枢(督脉穴) ▼ 位置: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腹痛,腰、脊强痛,肠鸣,完谷不化。 脊中(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腹满。 中枢(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腰、脊强痛,腰、背痛,胃痛。 筋缩(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腰、背痛,抽搐。 至阳(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喘,脊强,腰、背痛。 灵台(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脊、背强痛,项强。 神道(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健忘,咳喘,脊、背强痛,肩、背痛,癫痫。 身柱(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腰、背强痛,头痛,惊厥。 陶道(督脉穴) ▼ 位置: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疟疾,热病,脊强,项强,发热,咳喘,癫狂。 大椎(督脉穴) ▼ 位置:颈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狂,头痛,项强,风疹,肩、背痛,中暑,小儿惊风。 哑门(督脉穴;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 位置: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痫,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癔病。 风府(督脉穴;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 位置: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急,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痫,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脑户(督脉穴) ▼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失音,癫狂,头痛,眩晕。 强间(督脉穴) ▼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眩晕。 后顶(督脉穴) ▼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项强。 百会(督脉穴) ▼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癫狂,脱肛,阴挺,不寐,项强,痔疾,尸厥。 前顶(督脉穴) ▼ ?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项强。 囟会(督脉穴) ▼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目赤肿痛,鼻衄,鼻痈。 上星(督脉穴) ▼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目眩,迎风流泪,目赤肿痛,鼻痈。 神庭(督脉穴) ▼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狂,目赤肿痛,流泪,鼻衄,鼻痈。 素髎(督脉穴) ▼ 位置:面部,鼻尖正中央。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鼻痔,鼻塞,鼻痈。 水沟(也称人中穴)(督脉穴) ▼ 位置:面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癫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晕厥,齿痛,牙关紧闭,鼻塞,鼻衄,闪挫腰痛。 兑端(督脉穴) ▼ 位置:面部,上唇尖端,人中沟下端皮肤与唇之移行部。 主治:癫痫,齿龈肿痛,口歪、唇紧,鼽衄,昏厥,口臭,鼻塞,消渴。 龈交(督脉穴) ▼ 位置: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相接处。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口歪,口噤,口臭。 督脉疗法 通过疏通督脉,不仅可以调整脏腑阴阳的失衡,还可以调整脊柱的力学改变。推拿、针灸、牵引、刺络、倒挂、中药熏蒸、刮痧等均可疏通督脉! 推拿疗法 整脊推拿疗法使用相当广泛,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多。以前主要用来治疗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和一些慢性颈腰痛,现在也多用于一些脊柱源性的内脏疾病以及保健等。 归纳起来,临床中常用的整脊手法主要有如下分类:斜扳法、定位旋转扳法、后伸类手法、特殊关节调整手法等手法。 铺灸疗法 针灸疏通督脉的方法,虽然各有千秋,但主要还是继承了《内经》的衣钵,在病因辨证指导下,以经络辨证为主,循经取穴,配以辨证选穴。 针刺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多从督脉论治配合相应经络,方法上寒湿加灸或拔罐,气滞血瘀可用刺络放血。 牵引疗法 对脊柱的牵引,就是对抗力作用于脊柱上,利用椎间连结的各组织韧带的弹力及拉力,作纵向牵拉,使椎间隙轻微增宽,从而使突出的髓核得以还纳,脊椎偏移或畸形得以矫正; 并能解除小关节滑膜嵌顿、软组织黏连、骨质增生以及间盘脱出等对神经、血管、脊髓的压迫和刺激。外力牵拉颈椎称为颈椎牵引,外力牵拉腰椎、骨盆称为腰椎牵引。 刺络疗法 气滞血瘀可用刺络放血疗法。 倒挂疗法 倒挂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扩大椎间盘的间隙,解除神经根的粘连,扩大椎间孔和恻隐窝的容积。 倒挂还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和循环.倒挂下椎体的小关节错位得到纠正. 中药熏蒸法 驱寒除湿中药包制作方法很简单,准备艾叶、石菖蒲、生姜各克,木瓜、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独活各20克,再加少量盐一起缝入纱袋中,熏蒸或热敷15~20分钟即可。 其中,艾叶能散寒止痛,石菖蒲可以活血、散风、祛湿,生姜则能发汗解表;而木瓜能祛湿,老鹳草、伸筋草、羌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独活则能抗炎镇痛。 活血化瘀的中药包则更有效:将吴茱萸、鸡血藤各克,姜黄、葱头、桑根、夏枯草、三棱、莪术、元胡、五加皮各20克混合在一起,装入纱袋中缝好,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即可. 刮痧法 刮痧的主要部位督脉:华佗夹脊,脊柱正中旁开1.5第一膀胱经,3.0第二膀胱经。 刮痧虽然很痛,但它是通督脉,开太阳的最好方法。可以配合活血散寒的介质,如:刮痧油、药酒、药醋. 疏通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若这条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身体何患之有? 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通膀胱经,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 膀胱经为总的排毒通路,无时不在传输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进行,且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所以欲驱体内之毒,膀胱经必须畅通无阻。 膀胱经有个要穴叫“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何故?此乃泄毒之出口。此穴通常为刺血首选。 本编:阿力很全面吧?如果觉得OK的话别忘了(转)(发)哦~ 还想看什么内容呢?留言给我吧! 中科医院专家北京中科医院电话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phm.com/zzywh/15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