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田

  “我知道这条道路可能会很远,十年,又或是一百年,但我相信这一项技术总能实现。”王志浩目前在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研究课题为“唇腭裂术后软组织再生”技术,若这一项技术成功“落地”,王志浩称将会彻底解决唇腭裂患者在术后产生的瘢痕问题。年本科路途,3年学硕道路,“青岛小伙”王志浩当前在荷兰就读博士,他告诉记者,“回国”与“从医”是他人生的两大信条,当前的他正在积累,正在沉淀.....

王志浩在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

从本科到硕士与“唇腭裂”病种的结识与交战

  谈起“唇腭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种病症为先天性口颌面部的发育畸形,据了解,唇腭裂虽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产生的瘢痕却无法彻底消除。年,18岁的王志浩考取了青岛大学的口腔医学专业,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他与“唇腭裂”展开了一场持久战。“其实在本科期间我所学习的专业并不是很细化,真正和唇腭裂打交道比较多的是在我硕士研究生期间,当时跟了青大附院一位教授,他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领导,在口腔颌面修复以及唇腭裂外科手术方面是专家。”王志浩说道。

  因成绩优异,也为了达成长久以来的心愿,王志浩的硕士专业选择了“口腔颌面外科学”,他笑着向记者说道:“其实在读大学之前,我就很想做外科医生,很简单,就是可以上台做手术,当时以为只有外科才能解决患者诸多问题,所以选择硕士专业时,自己果决地选择了外科,但现在想一下,我认为其实医生是不分内、外的,上不上得了手术台并不能代表什么,能治病救人就是好医生。”

王志浩在实验室

  研究生期间,王志浩跟从导师辅助了几百台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一年半的临床经验,王志浩接触最多的便是唇腭裂患者(近60台),这些患者的年纪小到婴孩,大到中年人。“唇腭裂其实除了影响人的正常发育,从美观程度来说,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这种情况的患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种自卑感,即便是很强的心理建设也可能没办法克服。”王志浩向记者介绍,唇腭裂对于常人以及医疗大环境而言,仅是一个很小的病种,但在他们诊室,已成为了司空见惯的“悲伤”和“失意”。

  “其实现在唇腭裂修复的手术可以做,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手术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也可以通过更精细的针线来减少瘢痕的产生,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技术是可以彻底祛除瘢痕的,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但是仍有轻微的手术痕迹。”王志浩表示,正是因为当前的医疗技术无法彻底从外观去除病患的痛苦,才激发其进一步研究以及攻克这一难题的决心。

顺利到荷兰读博开展软组织再生技术研究

  年在学校提供的交换机会下,王志浩在荷兰这个国度打开了新的视野。“当时作为交换生到荷兰交流,在唇腭裂的术后修复方面,接触到了一些更前沿的技术,所以产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回校后开始申请,年顺利来到了荷兰拉德堡德大学读博士。”

  就读博士期间,王志浩将矛头转向了唇腭裂术后的修复技术,他向记者介绍,目前他正在攻克的基础再生医学可以与临床手术相辅相成,未来将从根本上解决唇腭裂患者术后产生的瘢痕问题。

  “其实目前无论国内国外,唇腭裂的术后软组织再生技术很少会有人研究,部分学者可能把笔墨放在骨组织再生方向(大段骨组织再生),但是用在临床上的案例非常之少。‘再生’是一个很大的类别,也不能直接在人的身上去实践操作,所以我目前主要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实验。通俗一点介绍就是在小白鼠的口腔内做一个唇腭裂的模型(体内伤口),在其尾部也做一个皮肤伤口(体外伤口),然后放一些干细胞在上面,促进伤口的再生长,生长成类似于正常的细胞。”

第一次尝试在显微镜下创建腭裂模型

  王志浩称其研究的课题主要采用了“脐带干细胞”和“口腔黏膜干细胞”两种干细胞进行实验,入学近两年他已初步建成实验模型,对于后续的实验跟进,王志浩称是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两年的时间刚把体内、体外的肌肉模型做完,还没开始应用干细胞。需要体外的模型把相关的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做一个模型,看看是不是出现了瘢痕以及纤维化的情况,后期加入干细胞以后,再确定下是否能促进肌肉的生成。体内的模型需要合适的大小、合适的时机,看它是否类似于人体出现的瘢痕和肌肉纤维化,评估一下是否像人体一样产生变化,后期才能采用一些干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采访时,王志浩兴奋地向记者分享研究过程中的喜悦,一丝一毫的进步都将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巨大飞跃。“我做的肌肉再生需要把细胞从小白鼠的咬肌当中提取出来,在细胞房中进行培养,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其实是不动的,贴在一个培养瓶中生长的,大概过了6天,我看到培养瓶中的肌肉融合在一起了,像是心跳一般出现了细微地抽动,当时我刚做了半年时间的研究,确实非常地激动。”

肌小管在细胞培养6天后的形态

  研究过程,喜忧参半。

  “第一步需要在体外实验中得到充分的证据,第二步需要在小白鼠身上得到证据,再到后期的临床试验,然后才能真正的应用到临床,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仅从小白鼠跨越到临床实验可能就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当前,王志浩的课题按部就班的进行中,前方虽有短暂的坎坷,可他认为这一项目终将迎接光明的未来。“近期正在提取脐带干细胞,尝试了一次失败了,我现在正在研究如何让它在体外更好的生长和保留。”王志浩称其短期的目标是将两种干细胞在小白鼠身上操作成功,能够真正促进小白鼠的肌肉和软组织再生。

四年后回国立志做最优秀的外科医生

  谈到长期展望,作为在青岛成长念书的王志浩表示,回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是他最大的心愿。

  王志浩曾多次强调,自己的最终“归宿”一定是回国。于他而言,在中国将有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谈起当前研究的课题在未来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表示:“腭裂是在口内看不到的,如果软组织改善不好,会影响发音以及颌骨的发育,需要患者后期做更大的整形手术,所以其实我目前   因硕士研究生期间在青医附院度过了一年半的时间,那段宝贵的临床经历不仅从学术以及人生方向上给予了王志浩引导和帮助,也让其累计了诸多社会以及医学经验,王志浩称青岛对其来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城市,在这里他的三观养成,志向生长,回到青岛工作永远是他的人生首选。电话那头的王志浩笑着说道:“年后回国吧,看看就业机会,如果青岛需要的话,我还是想在青岛做医生,做一个好医生。”

行业专家:“瘢痕”为世界性难题

  对于当前国内、国际层面在唇腭裂术后的瘢痕修复方面记者采访了王志浩的硕士导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孙健,他表示瘢痕的修复和减小当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凡是动过刀的地方一定会有瘢痕产生。“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减小瘢痕,尤其唇腭裂现在都是在小孩身上出现,如果在口腔或者面部产生比较重的瘢痕,首先是功能性的影响,其次是会影响容貌。所以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减小瘢痕。”

  此外,孙健主任告诉记者,当前的医疗技术仅能在手术方案层面去减小术后瘢痕的产生。“目前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设计更加科学的手术方案,减少损伤从而减轻瘢痕。再一个就是目前确实也有一些辅助性去瘢痕的方法,比如说瘢痕贴(硅胶贴),手术拆线后贴上,减少瘢痕增生。”

  就王志浩当前研究的“唇腭裂术后软组织再生”技术,孙健主任表示,若该项技术能够成功并且能够应用在临床上,将会在瘢痕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记者手记:回国,然后做医生

  每一个问题回答完毕,王志浩总会加上一句:“因为我后期一定是要回国的嘛,所以....”

  短短几个小时的沟通,抛开青岛老乡的身份和关系,记者对王志浩的好感瞬间拉满,采访伊始他强调过,在荷兰确实有着先进的成熟的技术,包括读博的氛围都让其倍感愉悦和畅快,但在他的视角里,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永远是中国给予的空间更大。

  记者曾提问,其实“唇腭裂”这一病症颇为小众,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王志浩淡淡回应,我们所理解的“小众”,只不过是站在常人视角罢了,其实对于颌面外科这一诊室,每天或许都会遇见几位唇腭裂的患者,或年轻或年老,或喜或悲,都能牵动着王志浩的心绪,这些患者也从侧面为王志浩的出国深造指明了道路。

  “其实唇腭裂做B超是能够看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患者,因为有的地区医疗条件有限,没有办法适时做产检,另有一部分人受孕困难,即便是看到了宝宝出现了唇腭裂的情况,仍会选择留下来。”王志浩向记者讲述,在他所“闯荡”的病房里,大多数患者并非是因为这一病症带来了极大的生理上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以及源自外界的压力。

  相较于癌症、心脑血管类疾病所辐射的范围,唇腭裂的患者属小部分群体,对于该种病种术后瘢痕修复的研究者也仅是寥寥,王志浩作为术后修复的基础研究者之一,在采访中透露了国内以及国际方面的研究现状,他始终乐观并且坚持,骨子里带着一股青岛人的拼劲儿,虽技术的实现需要时间,这一时间对整个行业甚至是社会而言仍是未知数,走在“路上”的他目前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他愿意等待答案,并愿意为这个答案付出艰辛和汗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phm.com/zzyyy/14538.html
------分隔线----------------------------